沙鱼坝社区地处大安区城乡结合部,辖1.5平方公里。辖区内铸钢花园小区、铸钢印象小区分别是自贡市公租房和大安区安置房,常住人口6500户超1万人。辖区低保户数超1200户;刑事前科人员86人,占全区12%;涉毒人员176人,占全区6.4%。近年来,街道强化党建引领,将制度建设贯穿社区自治、法治、德治全过程,探索“1312”工作法治理保障性住房。
一、搭建一个平台
搭建“铸钢驿站”平台,将“铸钢驿站”作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要阵地,社区党委统筹“铸钢驿站”运行。新落实办公场地260平方米,集中入驻“社区警务室”“红梅党员法官工作室”“乔剑调解室”,形成公安、法院、司法的基层一线力量同址办公协调联动格局,努力实现隐患第一时间发现、问题第一时间处置、矛盾第一时间化解、诉求第一时间回应、服务第一时间到位。
二、组建三支队伍
组建“综合服务队”。统筹辖区3名社区民警、6名专职网格、16名居民组长和33名物业安保组建“综合服务队”入驻“铸钢驿站”,围绕问题隐患、矛盾纠纷、治安巡逻开展综合巡查服务。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、“铸钢驿站”综合服务队队长,直接负责“综合服务队”调度。制定“综合服务队”巡逻职责清单,明确工作责任。创新“警+民+保”联动巡逻模式,建立“错时巡逻+分区巡逻”网格化体系,增强辖区巡逻频次,强化治安巡逻力度、隐患排查力度。
组建“党员服务中心”。通过“万名党员下基层”“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”等载体,市区两级挂包部门和街道机关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充实“铸钢驿站”力量。与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建立战略合作,挂牌轻化工大学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,组织学生党员到“铸钢驿站”开展实践活动。通过定期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、主题党日、走访慰问等活动,增强“工作在单位、服务到社区、奉献双岗位”的治理合力。
组建居民“小管家”。调动辖区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,以居民楼栋为单位,通过“个人自荐+社区党委推荐+街道党工委评议”方式推选居民“小管家”65名。在“铸钢驿站”建立居民“小管家”服务工作站,统一标志标识,出台《居民“小管家”队伍管理办法》,通过积分制兑换奖励、“星级管家”评选等方式,提升小管家队伍在社区事务中参与感、存在感和成就感。
三、创新一套机制
整合各方资源,畅通各方渠道,落实民主议事,构建民情民事多方收集、集中研判、协调处置闭环体系。设置“铸钢驿站”民情信息电话专线,公开社区民警服务电话,建立“‘铸钢驿站’民情信息”微信群。每日汇总驿站综合服务队伍巡逻发现问题、民情信息电话收集问题,动态更新上级交办民生事项、12345信访投诉、110指挥中心转办案件,分类建立安全风险隐患、环境卫生治理、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问题台账。建立“铸钢驿站”民情协商机制,分类处置问题信息,分轻重缓急制定中长期和短期整治措施。
四、实施两项赋能
实施科技赋能。运用科技的手段推动基层治理,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。建立小区租住人员信息、居住人员信息台账,安装人脸识别监控,接入公安天网。依托公安猎狐工程平台对进出车辆人员实时捕捉前端感知源,构建重点人员的模型,重点人员信息及时推送至警务室,实施精准布控、精准打击。
实施文化赋能。在社区治理中赋能文化内核,结合辖区原铸钢厂、机一厂的历史背景,打造“铸钢印象”会客厅,用图文形式展示当年精神。围绕“传承三线精神”主题组织观看三线建设题材剧、讲好三线故事、展示三线照片等,让老有所忆,青有所悟,组建文艺团队,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,以文化浸润促进基层治理。
“铸钢驿站”运行以来共建共享添新动力,辖区内居民自觉遵守社区居民公约,积极履行居民义务,以量的积累催生质的变化;社会治安上新台阶,社区警情同比下降22%,社会评价满意度从63%提升至91%;社风民风有新变化,较小区建成入住初期相比,居民主动缴纳房屋租赁费比例提升22.7个百分点,主动缴纳物业费比例提升31.6个百分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