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钢花园、铸钢印象两小区作为自贡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,常住人口超10000人,各类重点人员占比居全市小区首位,为破解长期以来区域治理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大安区紧紧围绕“矛盾不上交、服务不缺位、平安不出事”工作目标,结合区域实际,着力打造了大安“铸钢驿站”善治品牌,切实提升了社区警务的治理效能。驿站运行后,辖区警情数、案件数同比下降22%、23%,群众社会化评价满意度由88%提升至98%,本年度小区电信诈骗案件零发生。
坚持“三个导向”,全体系组建力量
围绕“深耕善治”要求,深入调研、广泛论证,以党建引领搭建“铸钢驿站”多方联动平台,打造融合党务元素的多元化基层社会治理样板。
坚持以深耕善治为导向。深入落实省公安厅 “深耕善治”重大战略部署,以社区民警进社区党支部班子为契机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做实做细社区警务各项机制保障,实现社区民警常驻社区,80%以上的工作时间沉在社区,精耕细作社区警务,扎实做好就地解决文章的目标。
坚持以集约治理为导向。牵头在铸钢花园、铸钢印象两小区打造“铸钢驿站”为社区治理重要阵地,建立集合政务服务、信息采集、社戒社康人员管控、宣传防范、纠纷调处、关爱帮扶六大功能于一体化的社区警务工作站。着力推进“一队两中心三室”(综合服务队、党员服务中心、民情信息中心、社区警务室、红梅党员法官工作室、乔剑调解室)同址办公,联调联动。
坚持以群防群治为导向。统筹社区民警、专职网格、居民组长、治保委员和物业安保人员力量,组建综合服务队,充分调动“居民小管家”“铸钢老党员义务巡逻队”“铸钢婆婆楼栋长”等10支社会治理的“灯城义警”队伍,推动战略合作单位、小区红色物业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联建共治,构建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体系。
建立“三化机制”,全链条调处矛盾
坚持运行集排查、处置、流转、跟踪于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,狠抓源头稳控和多元化解,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源头稳控常态化。综合服务队深入社区、单位、家庭,滚动式、不间断地排查掌握矛盾纠纷,设置“铸钢驿站”民情信息电话专线,公开社区民警服务电话,建立“‘铸钢驿站’民情信息”微信群,全方位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和研判,动态更新上级交办民生事项、12345信访投诉、110指挥中心转办案件,分类建立问题台账。
纠纷调处多元化。联合“乔剑调解室”、社区“红梅党员法官工作室”,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联调的矛盾纠纷联动调处机制,按照“一事一策”、刚柔并济的方式落实调处化解措施,形成分层递进、衔接配套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。
法治宣传长效化。积极会同“红梅党员法官工作室”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,帮助群众解决合理合法诉求,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,妥善防范应对矛盾纠纷问题。充分利用老党员、退休干部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努力提高辖区群众遵纪守法意识。今年以来,集中开展法治宣传20余次,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。
立足“三项职能”,全覆盖护航安全
按照“派出所主防”的工作要求,集中开展大清查、大整治行动,有力净化社区治安环境,筑牢夯实社会治安整体防线。
夯实基础显质效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诈骗、盗窃等民生案件,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和顽瘴痼疾,梯次开展集中整治行动,定期排查安全隐患,加强风险预知预警预防,及时收集、掌握、报告线索和信息。
协同联动筑防线。构建“1+2+N”为支撑的平安共同体,实施“民、辅、义”警联动巡逻模式,制定巡逻责任清单,明确社区民辅警和灯城义警在巡逻中的责任,构建起力量统筹、职能互补、信息互通的工作格局,针对性开展“错时巡逻+分区巡逻”,有效挤压违法犯罪空间。
紧盯重点抓稳控。在小区出入口、楼栋出入口、地下车库出入口布建前端感知设备,构建了重点人员数据模型,对出现在该小区的重点人员第一时间推送社区警务室,及时予以干预处置。
落实“三大举措”,全方位优化服务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多措并举,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警政融合,让群众更方便。落实社区民警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址办公,将社区警务融入到社区工作中,全面实行社区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务、接诉即办、首问负责制度,并开通24小时线上服务,建立“网格预警、社区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,确保小区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。
窗口前移,让办事更快捷。利用公安专用网络,推动窗口前移,为群众提供户籍业务咨询、居住信息登记、办理居住证明、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常见业务,同时开辟居民身份证办理“绿色通道”,对老弱病残特殊情况的群众实行“预约办证”、“延时警务”和“送证上门”服务,方便群众少跑路。
“三勤三心”,让服务更暖心。创建“三勤三心”工作法,勤进百家门、勤建百家群、勤办百家事。关心服务对象、特殊群众、困难群众,定期不定期开展“敲门”行动、志愿服务、走访慰问活动;真心听取群众对“铸钢驿站”社区警务工作的呼声期盼、意见建议;用心建立社区戒毒、社区康复人员常态化帮教机制,加大对吸毒人员戒毒后的跟踪服务,有针对性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