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时节,自贡市沿滩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。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、智库中心,四川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,以及北京、重庆、成都等地的基层治理工作者,在这个川南小城展开了一场关于社区治理的深度对话。
沿滩何以吸引众多目光?这离不开其近年来在基层治理中的一系列突破性实践。从“多网合一”网格化管理实现精准服务,到“沿味骑士”驿站温暖新就业群体;从“沿义仓”积分制激发居民自治活力,到“银发善治”平台发挥老干部余热,这些创新实践,是沿滩区将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理念转化为一个个鲜活治理场景的生动写照。
多网合一,事在“格”中办
每天,卫坪街道板仓社区网格员张余都会准时来到古盐新村小区的“群众说事点”,与居民们在一起,听诉求、拉家常。谁家的水管漏了、哪里的邻里有了矛盾,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都是他关注的重点。
板仓社区党委书记陈光远介绍:“作为典型的安置社区,我们面临居民融城难、治城难的难题,为了解决问题,社区专门在小区建立‘群众说事点’,让网格员们在与居民唠家常中及时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”
前不久,网格员张余在走访中了解到,部分新入住的“农转非”人员面临“就业无技术、创业无门路”的困境,随即向社区进行反映,社区立即上门入户开展失业人员摸底调查,以向外借智、向内借力的方式,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、提供农贸市场就业摊位、对接辖区银行发放“小额创业贷款”等途径,帮助居民实现“失地不失业”。
快速响应、接诉即办,变化源于沿滩区探索的网格化管理机制。近年来,沿滩区坚持党建引领,在清华大学的智力支持下,构建了“多网合一、有网有格、全网微格”网格体系,形成“发现上报、分流交办、限时办理、跟踪督办、回访问效”问题处置闭环,推动41个部门事项下沉网格,让资源、服务在网格集聚。
陈光远说:“过去网格多而散,现在‘多网合一’,‘双报到’党员、‘灯城义警’、新就业群体等进网入格,就像给社区装了‘千里眼’‘顺风耳’,真正实现了‘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不出社区’。”
以网格管理全力建强基层治理“根系末梢”。目前,在沿滩区,化身“流动探头”的专兼职网格员已有2000余名,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等问题3万余个。
分类施策,项目牵引补齐短板
“以前出门在外总怕没着落,自从有了暖心服务站,这里就成了我们另一个家。”彝族小伙王拉都的话道出了许多同行的心声。
王拉都是一名货车司机,在沿滩区货车司机党群服务中心,他“喝口热水、吃口热饭、洗个热水澡、停个放心车、睡个安稳觉”的愿望得以实现。
围绕“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”三大领域,聚焦“一新一老一小”群体,紧盯“平安建设、物业服务、应急管理”三大难题,沿滩区推出9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,分类解决治理薄弱突出问题。
用项目化、小切口方式破题,是沿滩区分类解决治理薄弱突出问题的创新之举。在工业园区,记者看到了专为产业工人打造的“工享共治”空间;在老城区,“红邻共筑”项目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。
“沿滩区建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库,这几年,实施了‘红管家’品牌培塑、‘商居共享’阵地建设等项目。在新兴领域治理中,实施‘双桥双守’同心共建项目,构建起暖心服务矩阵;在老旧小区治理中,实施党建引领老街焕新项目,引导群众共治共享。”沿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我们不是‘一刀切’,而是根据不同区域、不同群体的特点,提供精准化服务。”
在沿滩镇开元路社区,党委书记雷敏道出了老旧小区的改造治理之道:“我们围绕老旧小区‘改不改’‘改什么’‘怎么改’‘如何管’等问题向居民征求意见,对群众反馈问题进行分类处置,并同步实施‘景观微改造’‘花园微更新’等微治理项目。”
现在,曾经坑洼不平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,破旧斑驳的大门焕然一新。这些变化得益于沿滩区以创新治理项目为牵引,让一个个老旧小区重焕生机。
创新载体,治理有了“新抓手”
卫坪街道龙湖远达社区有个特别的“沿义仓”,十年前还是一个邻里互助的小平台,如今已发展成集积分兑换、便民服务、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。
6月4日,在“平安·沿街里”综合体,居民李阿姨正在用参加社区巡逻攒的积分给孙子兑换文具。社区党委书记牟媛媛笑着说:“现在不光能兑换物品,还能用积分换理发、修家电等生活服务。通过‘贡治合伙人’试点和党建共建联建,平台还整合了养老托幼、文化健身、医疗卫生等60余个事项,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服务。”
这几年,围绕把共建共治共享落实到“最后一米”,沿滩区创新搭建多元共治平台,提档升级“沿义仓”资源交换平台。“平台设置了邻里互助、移风易俗等22类积分项目,吸纳居民、社会组织、合作社等单位及个人积分储户4200余户,将善行义举等量化为积分,以积分兑物资、得荣誉、享服务。”沿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直言。
类似的治理平台在沿滩区越来越多。比如: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民营企业法治服务中心,整合区法院、区检察院、区司法局等力量,解决了法治服务力量分散、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;针对农村、城市、园区不同特点,打造金银湖社会治理中心等“三片区三中心”;组建以退休老干部为骨干的法律服务团队,创新打造法理情公益服务中心,搭建“银发善治”平台。
从邻里互助的“沿义仓”到专业的法治服务中心,沿滩区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用得上的治理场景,正在让群众生活变得更美好。